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Wheelchair Marathons and Relay Races

OMRON : Sponsorship for Wheelchair Marathons and Relay Races





OMRON sponsors the Oita International Wheelchair Marathon and Japan's National Wheelchair Relay Race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society and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disabilities among society at large.
photo


Oita International Wheelchair Marathon(sponsor from 1988)
Initiated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Year of Disabled Persons in 1981. At the 31th annual marathon held in 2011, 252 athletes from 19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competed. About 100 OMRON Group employees volunteer at the marathon each year.
photo


National Wheelchair Relay Race(sponsor from 1990)
Began in 1990 and held in Kyoto. At the 22th annual marathon in 2011, 252 athletes on 29 teams from 23 prefectures and regions throughout Japan competed. About 30 OMRON Group employees volunteer at the race each year.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OMRON Taiyo/Taiyo no ie (Social Welfare - OMRON)

OMRON Taiyo/Taiyo no ie


photo

Taiyo no ie, a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 set up training facilities in Beppu, Oita Prefecture, Aichi Prefecture, and Kyoto for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o society.
Through an alliance with Taiyo no ie, OMRON established Japan's first factory designed for workers with various physical handicaps, OMRON Taiyo Co., Ltd., in Beppu, Oita Prefecture in 1972.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OMRON Kyoto Taiyo Co., Ltd. in Kyoto in 1986.

in Beppu, Oita Prefecture and Kyoto Prefecture Lie a couple of factories referred to as a factory of wheelchairs. The fate encounter that triggered the creation of these factories occourred In 1971 in Kyoto.
Founder. Kazuma TateisiDr. Yutaka NakamuraDr. Yutaka Nakamura "Even if 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recieve job training at a vacational aid center, their re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is difficult... I want to cooperate with a company and use our own strength to build a factory..."
Founder. Kazuma Tateisi "I see. Then, let's do it."


"No one is so disabled as to be unable to work at all. The people who work here are not patients but employees, and their sponsors are our investors." This is the philosophy upon which Dr. Yutaka Nakamura established Taiyo no ie. He was joined by OMRON founder Kazuma Tateisi, who introduced the motto "At work for a better life, a better world for all" as an embodiment of his credo that companies as a public servant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through its business activities.
This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the sympathetic resonance from the philosophies of these two individuals, with cooperation from welfare organization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private companies,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OMRON Taiyo and OMRON Kyoto Taiyo.
Taiyo no ie Motto
"No one is so disabled as to be unable to work at all."
OMRON Corporate Motto
"At work for a better life, a better world for all."
Structure

太陽の家は、大分県別府市と愛知県、京都府にある身体障害者が 社会復帰をするための訓練施設です。オムロンでは「太陽の家」の活動趣旨に賛同し、資金を寄付するとともに、「太陽の家」との合弁により、わが国初の福祉 工場として障害者雇用を果たした特例子会社 オムロン太陽株式会社(1972年 大分県別府市)、オムロン京都太陽株式会社(1986年 京都府)を設立 しました
中村裕
立石一真

革新的な考えを持つ、この二人の理念の共鳴によって誕生
「世に心身障害者(児)はあっても仕事に障害はあり得ない。太陽の家に働く者は被護者ではなく労働者であり、 後援者は投資家である。」という中村裕医学博士の理念のもとに開所した社会福祉法人「太陽の家」。そして「われわれの生活を向上し、よりよい社会をつくり ましょう」と事業や経営を通じて社会に貢献していく姿勢-企業の公器性-を社憲にまとめた、オムロン株式会社の立石一真創業者。
革新的な考えを持つ、この二人の理念の共鳴によって、1972年(昭和47年)、福祉施設・身障者・民間企業の協力による、わが国初の福祉工場として「オムロン太陽株式会社」が、1986年(昭和61年)に「オムロン京都太陽株式会社」が誕生しました。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Sad for Taiwan media!

Sad for Taiwan media!

Students welcome the new year with media protest

DIRE WARNING:Chinese democracy activist Wang Dan said that media outlets in Taiwan might suffer a similar fate to those in Hong Kong after 1997

 

By Shelley Shan  /  Staff reporter
While thousands celebrated New Year’s Eve by going to rock concerts or watching the sunrise on the east coast, more than 200 people — mostly students — chose to attend a rally in Liberty Square in Taipei last night vowing to continue their anti-media monopoly campaign this year.
Aside from the protesters, Taiwan Solidarity Union Chairman Huang Kun-huei (黃昆輝),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caucus whip Ker Chien-ming (柯建銘), Taiwan independence advocate and historian Su Beng (史明),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ofessors Flora Chang (張錦華) and Lin Huo-wang (林火旺) were also present.
A political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 surnamed Chou (周) said she found it “boring and low-class” to celebrate New Year’s Eve.
“Freedom of speech is important for everybody and is a basic element of democracy,” she said. “We may not have so much freedom of speech after 2013 if nobody pays attention to it. That would be tragic.”
Chou and a friend planned to stay at the rally until early this morning.
The Anti-Media Monster Youth Alliance, which organized the event, said the rally would last until about 3am today. The event was to be followed by a sit-in at 4am near the Jingfu Gate (景福門), which directly faces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The group will also issue an immediate response to President Ma Ying-jeou’s (馬英九) New Year address to the nation after the flag-raising ceremony.
The group said it has been stressing that Want Want China Times Group’s (旺旺中時集團) purchase of media outlet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nation’s democracy and freedom of speech.
The alliance said the takeover must be kept under tight scrutiny to safeguard civil liberties.
Although the Fair Trade Commission has said it will arbitrate the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 group wants to remind the government that the mass media serves a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case involves issue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national security.
“However, the Ma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caucus only said they would respect reviews made by professionals and said absolutely nothing about entrepreneurs having monopolized the operations of media outlets or the China factor,” the alliance said.
The group said it had no intention of going near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or joining the crowd attending the flag-raising ceremony.
Rather, it said protesters would sit quietly near Jingfu Gate and listen attentively to what Ma said in his address.
Several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have made a video clip in support of the cause, which was shown at the rally last night.
Meanwhile, Chinese democracy activist Wang Dan (王丹) said on his Facebook page that what happened in Hong Kong after 1997, when media outlets were purchased by pro-China corporations, is gradually occurring in Taiwan.
“Dear students, people fight for their freedom using drastic means, but they tend to be unaware when they lose it,” Wang said. “In Taiwan, there is a need for some people to publicize the facts and warn the public about the penetration of that monster [in every facet of Taiwanese society]. That responsibility falls on the shoulders of young students. This is the history you have to live with and the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o bear.”
“I salute you for sitting here tonight, because you are building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to protect freedom,” Wang said. “Taiwanese society should thank you for your passion, devo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deals.”

港媒悲歌,台媒借鏡!


港媒悲歌,台媒借鏡!

(摘自自由時報2013.1.2)

為了減掉你的聲音,「他們」會出高價買。對他們來說,就是要買下來,多少錢是你的問題。

港人談港媒/買媒體讓你「消音」
港人談港媒/中共找人買媒體
港人談港媒/不是靠辦報賺錢
港人談港媒/媒體自動選邊站
港人談港媒/中國會壓掉新聞
港人談港媒/報紙敢說才賣得好
港人談港媒/有錢就能影響媒體
港人談港媒/應開放新的電視台




中國滲透收購 港媒染紅
堅持選用法國進口植體,客製化術前諮詢 另有舒眠植牙方案可選,立即填表預約!
香港新聞自由度持續下降,中國對香港媒體控制更為緊縮,所謂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在香港「回歸」十五年的今天不攻自破。而今中國政府正試圖將「香港模式」複製台灣,本報記者深入香港媒體基層,以香港媒體赤化四部曲,揭露隱而不顯的「中國因素」。
港媒赤化首部曲透過親共商人買港媒
香港街上的報紙很多卻沒有市場,即使不賺錢也不會收掉,因為媒體是政治籌碼。(記者陳曉宜攝)
〔記 者陳曉宜/香港報導〕「在國外併購媒體是為了賺錢,但在香港則是為了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透過保持良好關係在大陸得到利益。」香港記協主席麥燕庭在接 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她說,香港回歸前後,媒體所有權即陸續轉變,報紙的報導風格也會跟著變,為了減掉你的聲音,「他們」會出高價買。對他們來說,就是要買 下來,多少錢是你的問題。台灣壹傳媒交易案出現後,中方的人就在香港富二代裡去鼓動,要不要買香港壹傳媒。
當媒體老闆 在中國好做生意
麥 燕庭說,事實上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媒體應該關門了,市場根本沒有那麼大,但這些媒體老闆都還是要保持媒體身分,因為這樣才能在中國有身分地位與中共高層往 來。二○○三年就有七個媒體老闆擔任中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二○○八年第十一屆也是,這是有特別價值的,即使媒體不賺錢,也不會關掉,因為媒體是政治籌 碼。
怕得罪中國 不刊登負面消息
香港立法會議員毛孟靜也是 記者出身,從在媒體工作到成為媒體報導對象。她說,香港「回歸」後,媒體就自動「歸邊」,因為自願「歸邊」是有好處的。媒體老闆可以擁有政治上的好處,頂 著香港媒體老闆的頭銜就像是戴了個徽章,到大陸非常好做生意,若再加上個政協、人大的頭銜就更有用了。香港立法會議員劉慧卿也說,當香港媒體老闆,在大陸 是很體面的,多了個媒體大亨的地位,即使在香港的媒體不賺錢也沒關係,在大陸被尊敬才是重點。因為他們不是要辦報做生意,而是可以在大陸做生意,因此當然 不希望報紙給他們帶來麻煩,「中共不喜歡就麻煩了,要很小心」。所以他們都會自我審查,老闆自我審查後,就會要求記者「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要做」。
香 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香港媒體赤化的第一步就是所有權易主,中共會把媒體所有權放在信任者的手上,或是自己拿下來。以《南華早報》為例, 現在的老闆是亞洲糖王郭鶴年,他在大陸有很多生意,但他原本不搞新聞媒體,回歸前郭鶴年即從新聞集團梅鐸手中買下南早,郭在大陸有地產、酒店等生意,所以 就會被間接控制,中共除直接控制媒體外,也會透過信任的人去買媒體,這是很重要的方法。
買報不營利 純粹向中國交心
前 有線新聞台記者,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講師呂秉權表示,中共控制香港媒體的第一步就是進行媒體股權改變,香港街上的報紙很多,總的看上去十幾 份,但多數都染紅了,小報靠紅色資金維持,根本不營利;另一種是「愛國老闆」買了媒體當幌子,可以到大陸做生意,例如香港有位紙媒老闆,他的報紙閱報率很 低,新聞題目全是「紅色」的,他就是以為香港做「貢獻」的「愛國商人」身分到湖南做生意。
前TVB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 生、現任香港電台主持人區家麟也說,中共會選擇安全的人做香港媒體老闆,因為他們會自動改變,不需要中共告知如何做,香港媒體就會自己知道怎麼做,愈大的 媒體愈是如此,愈有錢的媒體所有權人愈好控制,因為他們在內地的生意都很多、很大,都要得到中共的「祝福」。

港媒赤化二部曲用廣告控制言論空間


香港媒體多會自我審查畫「紅線」,圖為記者採訪現況。(記者陳曉宜攝)
香港蘋果日報攝影記者被控採訪時打傷保安,最後判決罪名不成立。(記者陳曉宜攝)
〔記 者陳曉宜/香港報導〕香港的日報加免費報大約有二十份,以銷售量而言,《東方日報》、《太陽報》和《蘋果日報》是銷售量最好的報紙。香港立法會議員黃毓民 指出,若要銷售好就不能太親共,要考慮市場,現在親共的媒體沒人看,像《大公報》、《文匯報》在街上看不到有人在看,一天看有沒有賣五百份,最後都是中資 機構在訂閱。
被中國點名 廣告主全部嚇跑
但香港資深評論 人劉銳紹就清楚明白地指出,中共對媒體另一種控制方式就是,那個媒體不友好,就減少甚至中斷廣告來源,所以看似市場導向的媒體,還是會受到控制,不敢得罪 中共。他說,香港的言論空間越來越緊縮,尤其有些傳媒基於廣告市場業務等各方面收入來源,會自動奉上香港的言論空間。
一位不能具名的資深線 上記者即指出,在香港只要是中資企業,絕對不會在《蘋果日報》登廣告,甚至要在中國大陸做生意的企業主,都不會去登《蘋果日報》,例如房地產廣告,因為怕 得罪中共。所以反過來看,媒體老闆為了怕廣告不上門,就不敢登會得罪中共的新聞,因為一旦被中共點名,廣告主就全嚇跑了。
這位資深記者表示,為了不太過顯露親中立場影響市場銷售,面對中共問題或是香港政府問題,就會以「小罵大幫忙」的方式處理,也就是表面上好似在批評,但其實是在幫忙澄清,既不被讀者一眼看穿親共立場,又不得罪中共。
不刊登廣告 看你還能撐多久
香港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就直言,像中國銀行等內地大的廣告都不會去登《蘋果日報》,中共的態度就是,「我看你還可以捱多久」。
近 月,香港政府延遲三年不發免費電視牌照(即台灣所稱的無線電視台),引發很多批評,其中香港兩大無線電視台之一的亞視反對最烈,該台執行董事盛品儒即曾在 媒體上表示,「香港難以再容納多個免費電視台,廣告收入定必分薄,形成惡性競爭。」但事實是,在香港僅TVB和亞視兩家無線電視台,佔收視人口的九成以 上,廣告幾乎被這兩家電視台所壟斷,《蘋果日報》在上個月即報導,今年TVB以「大台」優勢,廣告要加價二十五%,十年來已累升五十七%。
怕大餅瓜分 電視台乖乖聽話
香 港記協主席麥燕庭和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均直言,亞視早已被戲稱為「CCTV第十台」,即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台,而TVB也被戲稱為「CCTVB」, 二○○九年更有民眾在維多利亞廣場的六四燭光晚會上,舉起「無線新聞 事事旦旦 」(改自「無線新聞 事事關心」台呼,事事旦旦指隨隨便便),抗議TVB迎合中共、淡化處理六四晚會。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更直言,除了保住兩家無線台的廣告外,「中共怎麼可能讓香港民眾坐在家裡看到不受控制的新聞或節目,如此一來,意識形態就容易失控,共產黨要抓的就是兩樣東西,一是軍隊,二是媒體,媒體就是要控制其意識形態,所以免費電視牌照就會拖著不發。」



 港媒赤化三部曲掌控編採權逼走異聲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香港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小圖)以門前的對聯聞名。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也以這兩句提醒台灣媒體:台灣現在也正走向「香港化」的墳場命運。(記者陳曉宜攝)
〔記者陳曉宜/香港報導〕《南華早報》和《成報》曾經各是香港英文報和中文報的第一大報。過去長期在《成報》撰寫專欄的香港資深評論人劉銳紹,因為觸犯中國禁忌,二○一二年三月下旬先是被竄改專欄內容,四月中旬,《成報》突以改版為由,直接停掉劉銳紹專欄。
筆桿保政權 犯忌的一律消音
劉 銳紹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香港回歸之初,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未來不是那麼悲觀,因為大陸想以香港的一國兩制做台灣的示範。但經過十五年,台灣人仍不信 一國兩制,所以大陸也對香港失去耐性,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筆桿子裡保政權』,北京政府始終是要透過媒體控制進行意識形態認同的新聞統戰,香港新聞自由 的未來,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前《南華早報》記者、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生黎穎詩受訪時表示,《南華早報》到後期,編輯台幾乎都是大陸 人,早已不是以前的《南華早報》了。她難過地說,「我剛進去時,南早的資深記者教我要批判、要調查、要監督,但後來就不是了,那些資深記者都一個個走 了。」之後大陸來的長官說,我們是「報導」新聞,有事情發生我們才報導,記者不可主動打電話去訪問,不可主動去調查,記者不能自己追新聞,因為這樣就是製 造新聞,現在的南早都是大陸人或是沒有用的外國人在當家了。
黎穎詩說,在跑大陸新聞期間,只要寫到抵制共產黨的新聞,長官就說「你不懂國 情」,到後來根本也不必批評到中共高層,一些無關政治的事,只要是對大陸的負面報導就不行,南早的中國中心主管就會把你的稿子丟掉,一直到最近,以前一位 同事還告知,他只是要寫一則大陸的消費新聞,主管竟特別提醒他不能寫大陸人沒有品味,「大陸人已經把報社整個都控制了」。
若批評中共 稿子鐵定被丟掉
香 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中共不敢一步到位,要慢慢搞,慢慢調來調去。以《南華早報》為例,有一位中國版編輯林和立,對中共有所批判,常談有 關中共高層鬥爭的問題,一九九九年到二千年時,香港特首董建華根本無法安定民心,人民對他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香港人不信任他,所以中共就要遊說一幫有錢 人支持董建華,林和立寫了這文章,當時南早老闆郭鶴年直接罵他胡說八道,就把他調去做副總編輯,明升暗降,最後仍被迫離開南早。杜耀明說,現在的南早很有 象徵意義,就是先控制所有權,再控制編採權,透過相信的人去做總編輯,去當副總編輯,中間不聽話的人就把他趕走。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不諱言地說,現 在的南早已經變成「紅早」了。
杜耀明亦曾長期為《明報》固定專欄作者,但就因不符中共意旨,長期批判香港政府,專欄也被停掉了。杜耀明說, 「我寫了五年半後,他們就說你是新聞系老師,不要談太多政治問題,沒多久,總編輯找我吃飯,喝了幾杯後就叫我去寫副刊,我堅持不寫,最後就把我請走了。」 中共對不喜歡的意見,他都是慢慢處理,不會一步到位的趕走,社論先變,然後專欄變,最後連副刊的小文章都變。
外在壓力大 新聞人自我審查
香 港記協主席麥燕庭說,香港媒體風格的改變是一個拔河狀態,你來我往,端看你有沒有那個意志去保持新聞自由與新聞自主,香港媒體是從外在壓力變成內在自我審 查,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星島日報》,初期該報記者還會來香港記協投訴被施壓等情事,但現在都不找了,不是因為施壓沒了,而是這些已經內化為自我審查了,但 不能公開講。香港媒體自我審查越來越嚴重,從上到下都是這樣,資深記者走了,年輕記者更好被控制,新聞自主意識就在一次次退稿、一次次改稿的往來過程中, 被消磨殆盡。

港媒赤化四部曲禁踩紅線漸成一言堂

香港的媒體多數已經「染紅」了。(記者陳曉宜攝)
《陽光時務週刊》是極少數敢批判中國共產黨的雜誌。(記者陳曉宜攝)
〔記者陳曉宜/香港報導〕因六四天安門事件坐牢二十二年的民運人士李旺陽,二○一二年五月接受香港有線新聞台記者林建誠訪問,但在六月二日播出後,六月六日被發現在中國湖南一間醫院內離奇「上吊」身亡,他的親友都質疑是「被自殺」。
但中國官方的驗屍報告是「自殺」,引發上萬香港民眾上街抗議,《明報》記者深入調查此事,被當地公安在旅館扣留四十四小時。記者林建誠也在事後受訪時泣不成聲地說:「我好傷心…是我間接害死了他。」
曾 是林建誠的同事,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有十四年記者資歷的呂秉權說:「在大陸採訪新聞,被公安抓、被打、被二十四小時逼供是很經常的,中共認為, 報導人權新聞,或是接觸六四相關人士都是不好的,李旺陽事件是令記者很痛心的經歷,他們用打壓、迫害受訪者的方法,讓記者害怕不好過,目的就是警告你,以 後在做任何採訪時,你必須思考這些受訪者會受累、會失去自由,他要記者自己放棄做新聞,但沒想到這次用滅口這招殺雞儆猴。」
中國不愛的 淡化處理或不報
從 「李旺陽事件」即可看出,對於中國政府不喜歡的議題,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進行干預和恫嚇。呂秉權在有線新聞台擔任記者時,曾經親身經歷,他說,二○○九 年「六四」二十週年時,國務院新聞辦港澳處人員就直接約他「喝咖啡」兩個小時,談維多利亞公園六四燭光晚會直播細節,「他們當面施壓,要我們懂大局、懂政 治,要我們不要搞事情,不要直播,要低調處理。」
香港記協主席麥燕庭也指出,為了怕觸怒中共,香港媒體對六四、對台獨、對法輪功等議題,都 會做自我審查,她舉例,「六四」二十週年時,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晚會,媒體幾乎都依照指示淡化處理,不敢做頭條、頭版,甚至發生香港《君子雜誌》做了一整 套的六四專題,在付梓前臨時被老闆抽掉,負責撰稿的記者也隨即被解僱,該媒體集團坦承與其撰寫六四專題有關。麥燕庭說,香港媒體只能寫六四「事件」,不能 寫六四「屠城」。
前TVB記者、現任香港電台主持人區家麟說,疆獨、藏獨、台獨等議題,電視台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不主動去採訪、不追蹤報導、不詳盡分析。有些聲音、有些言論就是不能出現。
很多不能碰 已形成寒蟬效應
呂秉權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二○○四年時,TVB有則民眾嗆董建華下台的新聞,記者帶回來的新聞片段每一個角度、每一條街都有人在嗆,但特首辦就打電話給新聞部主管說不要播,把有人嗆董建華的聲音換掉,用假的聲音去配原來的畫面,這是造假新聞。
麥 燕庭說,中聯辦甚至會公開對香港媒體下指導棋,二千年有線新聞台專訪呂秀蓮,中聯辦主任王鳳超就直接大罵,台獨不能亂報,這是國家統一的事情,不是新聞自 由的問題,不能給台獨聲音。從此沒人敢專訪民進黨候選人,形成媒體圈的寒蟬效應,大家也從每次事件中「學習」什麼是「紅線」。
呂秉權以香港著名跑馬地天主教墳場門前的兩句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提醒台灣媒體:台灣現在的發展也正走向「香港化」的墳場命運。